最近几年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现象?不管是手机App、电脑软件,还是莘县网站,越来越多的产品都开始推出“暗黑模式”(DarkMode)。有人说这是为了“护眼”有人说这是为了“省电”还有人说这纯粹就是为了看起来更“酷”。作为一个经常和设计打交道的人我倒是觉得,暗黑模式的流行背后其实有很多值得我们细细琢磨的设计考量和技巧。今天就来和大家聊聊这个话题顺带分享一些我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一、暗黑模式为什么火了?
先说说暗黑模式为什么突然就火了吧。它并不是什么新概念。早在十几年前,程序员们就喜欢用黑色的代码编辑器,比如经典的VisualStudioCode,默认就是暗黑主题。后来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尤其是OLED屏幕的广泛应用,暗黑模式逐渐从程序员的小众圈子走向了大众视野。
OLED屏幕的特点是每个像素都能独立发光,黑色区域可以完全不发光。这样一来使用暗黑模式不仅能减少眼睛的疲劳,还能显著降低屏幕的功耗,延长设备的续航时间。尤其是对于经常晚上玩手机的人来说暗黑模式简直就是“熬夜党”的福音。
除了这些实际的好处,暗黑模式还自带一种“高级感”。黑色的背景配上简洁的白色文字,给人感觉既现代又神秘,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一些科技感十足的场景,比如黑客电影里的代码界面。可以说暗黑模式不仅是一种设计风格,更是一种“氛围制造器”。
二、暗黑模式的设计考量
虽然暗黑模式看起来很简单就是把背景换成黑色,但实际上要设计一个真正好用的暗黑模式需要考虑的东西还挺多的。
1.对比度的平衡
暗黑模式的核心在于对比度。背景是黑色,文字和图标通常是白色或浅色,这本身就会形成很强的对比。但如果对比度过低可能会让用户感到刺眼;如果对比度过低,又会导致信息难以辨认。设计师需要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比方说使用深灰色代替纯黑色,或者调整文字的亮度来降低对比度。
2.色彩的运用
在暗黑模式下色彩的表现力和光感会受到影响。原本在白色背景下鲜艳的颜色,到了黑色背景下可能会显得过于刺眼或失真。设计师需要重新调整色彩的饱和度和亮度,确保它们在暗黑模式下依然和谐统一。例如将高饱和度的颜色替换为低饱和度的版本,或者使用渐变效果来增加层次感。
3.可读性与用户习惯
暗黑模式的设计必须保证内容的可读性。虽然黑色背景可以降低眼睛的疲劳感,但如果文字的字体、大小、行距等设计不合理,反而会让阅读体验变得更差。用户已经习惯了白色背景下的交互方式切换到暗黑模式后设计师需要注意保持一致性,避免让用户感到困惑。
4.设备适配
不同的设备在显示暗黑模式时可能会有所不同。比如OLED屏幕和非OLED屏幕在显示黑色时会有明显的差异。设计师需要针对不同设备进行测试,确保暗黑模式在各种屏幕上都表现良好。
三、暗黑模式的设计技巧
了解了暗黑模式的设计考量后接下来分享一些实用的设计技巧,希望能给大家一些灵感。
1.不要用纯黑色
纯黑色虽然看起来很“暗黑”但在实际使用中可能会显得过于压抑。建议使用深灰色(比如#121212)作为背景色,这样既能保持暗黑模式的感觉,又能让界面看起来更柔和。
2.使用层次分明的灰色
在暗黑模式下界面元素之间的层次感显得尤为重要。可以通过不同的灰色来区分不同的区域和功能,比如用浅灰色作为主内容背景,用深灰色作为侧边栏背景。这样可以让界面更有层次感,同时避免视觉混乱。
3.调整文字和图标
在暗黑模式下文字和图标的亮度需要适当降低,以避免过强的对比度。建议将文字颜色调整为浅灰色(比如#E0E0E0),而不是纯白色。图标的线条也可以适当加粗,以确保在黑色背景下依然清晰可见。
4.适当运用点缀色
虽然暗黑模式以黑色和灰色为主,但适当的点缀色可以增加界面的活力。比方说在按钮、链接或重要提示处使用低饱和度的蓝色、绿色或紫色,既能让界面更有趣味性,又不会破坏整体的视觉平衡。
四、我对暗黑模式的一些感受
作为一个设计师我自己也非常喜欢暗黑模式。它不仅让界面看起来更酷,还能让我在长时间工作时减少眼睛的疲劳感。还记得第一次用手机上的暗黑模式时那种视觉上的新鲜感让我瞬间爱上了它。
我也发现暗黑模式并不适合所有场景。比方说有些以图片为主的莘县网站,在暗黑模式下可能会显得不够突出;还有一些用户可能不喜欢黑色背景,觉得它太压抑。设计师在应用暗黑模式时不能盲目跟风,而是要根据产品特点和用户需求来决定是否使用。
暗黑模式的流行反映了设计趋势在不断地演变。它不仅是技术进步的产物也是用户需求变化的体现。在设计暗黑模式时我们需要从对比度、色彩、可读性和设备适配等多个角度进行考量,同时运用一些实用的技巧来提升用户体验。
我想说的是设计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有适合与否。暗黑模式虽然很酷,但它并不是万能的。作为设计师我们的目标是为用户创造更好的体验而不是一味追求潮流。希望这篇文章能给大家一些启发也欢迎大家分享自己对暗黑模式的看法和经验。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